建筑垃圾处理:团结则存 分裂则亡——一个创新的联盟和一个崭新的产业
近日,美国大片《复仇者联盟2》在民众中掀起了一股“联盟热”,各路身怀绝技的“英雄”重新团结终将混乱归于秩序的桥段更是给予观众巨大的正能量。这也让人想起了美国总统林肯的一句名言——“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可以说,电影中“联盟”以其无穷的可能性勾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期待。在向产业化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也有一个具有同样“魔力”的联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建废资源化联盟”)。从2011年正式成立至今,建废资源化联盟通过集成成员企业优势,在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关键装备国产化和实际工程经验等方面硕果累累,并可预见,建废处置联盟将为这一“未来产业”孵化出无穷的可能。
不是所有的联盟都可以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我国产学研结合实践和探索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技术组织形态。‘产业技术创新’,既表明了联盟工作任务的定位,也表明了组织模式的创新。是为了适应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络组秘书长、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李新男表示。
如此“高大上”的“六字定语”绝非刻意为之,而是对大量实践经验与调研结果凝练而成。
21世纪初,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蓬勃发展,建废资源化联盟筹备组在2008年成立。幸运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恰逢政策春风,我国六部委(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发挥巨大推动作用,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了规范化和健康发展道路。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和科技部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了发展的支撑点。
不过,纵然有这样的政策利好,建废处置联盟仍然扎扎实实做了3年的调研工作,足迹遍及欧洲、北美和亚洲市场,终于,在2013年12月,“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秘书处秘书长郭海斌介绍说,“正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外的技术、设备等不适合我国国情,在国内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必需靠自主研发。”
此话不虚。建废联盟已基本完成了六项工作:一,75项联盟标准制定;二,集成500项专利和专用技术,涵盖拆迁、运输和一体化工厂的工艺、设备以及终端产品的应用技术;三,一体化工厂的工艺和设备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艺设备方案(1.0版);四,完成了碳的方法学的开发工作,有望在工厂运行之际将该方法运用到碳交易体系中;五,启动了示范工厂的建设;六,完成了2014年度中国建筑垃圾产业发展报告。
此外,科技部下发《关于发布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名单的通知》(国科发体【2013】632号),建废处置联盟通过了科技部的综合评估,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联盟”,这是对建废处置联盟主导的“以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为核心,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极大肯定。
在郭海斌看来,正是“联盟”这种组织形式,才能将产业链中具有互补性的企业集聚到一起,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的优势最大化。
集成创新实现核心竞争力最大化
现阶段,建废处置联盟主要有四个机构:联盟理事会(联盟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理事会咨询机构)、联盟标准委员会(产业标准化机构)和联盟秘书处(联盟常设执行机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担任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目前45家成员单位,是从136家有意向加入联盟筹备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甄选而出,涉及“产、学、研、商、用”五个领域,诸如北京鼎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宏安达建筑拆除有限公司、汉能控股、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福田汽车、清华大学、天水华源制药设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等。郭海斌说:“我们的选择标准并非完全是企业规模、注册资金、影响力等因素,关键是看其技术优势和未来市场前景,在避免联盟内出现同质化企业竞争的同时,力争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实现联盟核心竞争力最大化。”
乍看之下,建废资源化联盟内的企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家企业所研发的设备可以根据再生材料性能需要,将建筑废弃物和工业固废等研磨成300~2000mu细度的微粉。“至关重要的是这家企业所生产的设备能够市场化,”郭海斌说道,“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最近有一家做卫星遥感定位的企业表示希望加入我们的联盟,当我们去考察时才恍然大悟,它的卫星遥感定位技术可以监测到哪些城市在拆迁或改造,并且可以测算出建筑垃圾产生量。现在,联盟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正在对这家企业做评审。”
正是有效发挥了这些成员企业的集成创新优势,确保了“大型建筑垃圾处置系统集成及再生产品的应用消纳一体化工厂”的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大创新力挺“5年计划”
“5年内选择200个城市推动500个一体化工厂建设是我们联盟的下一阶段目标,”郭海斌提到,“这是很有希望实现,因为联盟具有三大创新优势。”
在建废资源化联盟成立之前,各成员企业都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并无交集,而联盟的成立将这些企业以及他们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专利等有机应用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产业中来,就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这似乎可以形容建废资源化联盟所具有的视野和能力,可以预见,卫星遥感技术企业绝不会是最后一家申请加入联盟的企业,随着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和建废资源化联盟的发展,更多拥有“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脑洞大开”技术的企业将被不断吸纳到联盟中来,这所产生的集成创新能力将无可估量。
郭海斌强调,“我们所拥有的专利技术是一体化工厂项目的生命线,实现对建筑废弃物的100%资源化处理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承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根本是技术创新。现阶段,联盟集成500项专利和专用技术,涵盖拆迁、运输和一体化工厂的工艺、设备以及终端产品的应用技术。”据了解,联盟设立了“专利池”,联盟内成员单位可以极大地减少使用相关专利技术的经济成本。另外,针对特定的课题或技术专利,有意向的成员企业可以报名加入研究小组,联盟秉持“谁开发,谁享受”的原则,最终利益共享。
“一体化工厂就是我们的最终产品,建筑拆解、建筑废弃物运输和消纳的企业以及一体化工厂设备等软硬件设施的企业等都打包在这一项目中,包括目前正在建设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实现联盟成员企业的利益一体化。”郭海斌继续补充到,“我们借鉴了BOT、BT、BOO和PPP的模式,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商业模式。现阶段,BOT是联盟现在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创新工作初结硕果未来之路仍需求索
我国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且分类复杂,所以要做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首要对建筑废弃物的分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这一领域的工作也是建废资源化联盟率先完成。2013年,联盟承接的《我国建筑垃圾分布、分类情况及对环境的污染》课题在科技部立项。“这个课题工作量巨大,报告足足有87页,最终于2014年结题,并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2013年,联盟成立了调研小组,分为3个小组前往我国东中西部近20个城市进行建筑废弃物取样,历时近半年。“民居、工业厂房、库房、建筑垃圾填埋场,甚至汶川地震灾区也都进行采样。拿到采集到的建筑废弃物样本后,由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分选。最终实现了联盟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能够涵盖我国超过80%的建筑垃圾。”
此外我国的建筑废弃物分类和“碳方法学”的研究成果,有望对相关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在“碳方法学”研究领域,建废联盟完成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制备混凝土生产工艺温室气体减排基准线与检测方法学开发项目》和《低碳混凝土生产工艺温室气体减排基准线与检测方法学开发项目》一审稿已经送交国家发改委气候应对变化司。郭海斌介绍说,“这两个方法学可以对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形成非常精准的计算,此外对于再生产品如低碳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排量有个精准的计算,运用这一方式计算出碳减排量,具有可信度,并且据此得到的碳排放指标可以在环交所进行碳交易。”
据了解,联盟下一步工作为“一个完善四个推动”:完善联盟标准,并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标准体系,将该体系逐步升级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全国一体化示范工厂建设;推动建筑垃圾国家立法工作;推动税收优惠工作;推动建筑垃圾项目的审批建设绿色通道工作。此外,郭海斌透露,联盟已经和清华大学土木系就再生骨料和微粉在高性能和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废资源化联盟所完成的每一项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对于这一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