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鼎盛动态

建筑垃圾处理:建筑垃圾知多少?

日期:2015-09-02 15:35     作者:果壳      浏览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资源化、循环利用”已成为大众挂在嘴边的名词,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关注垃圾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威胁,但殊不知,垃圾也分很多种类,人们关注点多集中于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对于建筑垃圾少有提及。

  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有多少?

  建筑垃圾都被运到了哪里?

  我国当前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有哪些?

  建筑垃圾有哪些危害?

  发达国家是否有先进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

  面对以上问题,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也无从得知。那么,事实究竟如何?本报记者将以图文形式,分期为您揭开建筑垃圾的“真实面目”。本期报道将为您主要介绍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产生量预测、处置方式及政策,下一期将重点解读建筑垃圾的危害,敬请关注。

  现状分析

  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约为15.5~24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钢筋断头、土渣,各种废弃的金属材料,拆迁后的房屋废料,建筑用品包装,用不完的混凝土,废弃的砖块等。

  以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为例,将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与国际进行比较。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约为15.5~24亿吨,德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为 2亿吨左右,日本不到1亿吨,韩国约为6808万吨,西班牙约为4000万吨。我国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远远高于这些发达国家产生量的总和。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显示,从2003~2012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分别为2.97亿吨、3.56亿吨、4.04亿吨、4.70亿吨、5.52亿吨、6.08亿吨、6.75亿吨、8.12亿吨、9.77亿吨、11.31亿吨。

  未来数年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新建建筑将会快速增加,建筑垃圾排放量会越来越大。据保守估计,未来10年,我国平均每年将产生15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因此,未来十几年将是我国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时期。

  根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牛佳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出的“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关于建筑垃圾产量预测。

  预测分析

  2002~2012 年,我国城镇人口从 5 亿增加到 7.1 亿,城镇化率从 39.1%增加到 52.6%。由于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据估计,未来 10 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0%。因此,从现在到 2020 年左右,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逐年提高。预计2020年将达到26亿吨,2030年将达到73亿吨。

  处置方式及相关政策

  面对产量如此巨大并仍在逐年递增的建筑垃圾,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么多的建筑垃圾都被运到哪里去了?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都有哪些?

  据记者了解,我国未经任何处理进行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约占总量的98%,轻度分拣出来的废金属、废混凝土约占2%。

  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垃圾都是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采用填埋方式进行处置,这将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

  对比其他国家,我国并没有形成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到5%,远低于德国和日本的90%、英国的80%和美国的 70%,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的建筑垃圾加工厂数量远低于国际水平。

  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政府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重视不够。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各部委出台的涉及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相关政策

  本文数据源自于《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 年度),据了解,该报告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等权威资料,研究、调查、分析而成的行业内唯一一部关于建筑垃圾的年度发展报告。

  据行业内人士反映,现行法律主要关注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对市容市貌造成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没有统一而明确地设定建筑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建筑垃圾;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力度偏小,造成责任主体违法成本低;建筑垃圾处理还涉及较多的行政机构,但现行法规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造成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等。

  由于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巨大,且处置方式单一,部分建筑垃圾混在生活垃圾中被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差别,会引起许多问题。

  造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发生改变,有可能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渗滤液不能处理达标,加剧填埋场表面沉降的非均匀性,降低场地复原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结论

  纵观我国建筑垃圾产业的发展,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基数大,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偏低;缺少相应的国家政策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难以开展;建筑垃圾处置方式不当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等带来污染,并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欣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垃圾及其危害,在下期报道中,本报将为您重点解读建筑垃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所带来的影响。